+1 2025-10-28 0 Comments

全球电力告急,我们为何逃不过 “停电焦虑”?

2025-10-28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大规模停电事件,已从偶发事故演变为威胁社会正常运转的常态性挑战。2025年,不仅仅是西班牙与葡萄牙遭遇大规模的停电。3月洪都拉斯全国停电,因区域故障蔓延至中美洲和墨西哥、萨尔瓦多、危地马拉等其他国家,戛纳电影节最后一天也被停电打断5个小时,7月捷克突发停电,10 月巴西因电力设施火灾引发全国断电。3月的南非由于核电站和燃煤电站断电,恢复了计划停电。美国能源部更发布报告警示,到 2030 年电网停电风险或增百倍。数千万居民受到影响,也给工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当前电力危机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首要的物理现实是在欧洲,美洲等区域,电网基础设施平均寿命已超过30年,严重老化,许多系统已远超其设计寿命,直接导致整体可靠性下降。

更深层次的症结则体现在三个方面:政治与治理层面的碎片化,使得统一的能源战略与跨区域协调机制缺位;庞大的经济成本与漫长的投资回报周期,制约了电网现代化的资金投入;技术层面,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带来的波动性与间歇性,对电网的精准调度与控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技术要求。美国能源部长在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电网必须每时每刻都保持供需平衡;而风能和太阳能的不可控性在于,我们既无法预知它们何时出现,也无法预知它们何时消失。”

与此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与能源转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高全球电力需求,对已然紧张的电力系统构成“极限压力”。大型数据中心耗电量堪比中小城市,AI 技术普及将催生更多 24 小时不间断的高集中用电 “电老虎”,对电网稳定性与容量构成考验。此外,交通运输领域的电气化进程加速,根据Gartner预测,到2025年底,全球电动汽车(EV)保有量将达到8500 万辆。进一步加剧了电力系统的供应压力。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电力危机,各国纷纷采取多维度策略积极应对,旨在提升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 深化需求侧管理的精细化与市场化运作。|运用市场化电价信号,科学引导用户的用电行为与模式。同时,通过持续提升工业设备、建筑及家电的能效准入标准,从源头推动全社会能效水平进步,从而将分散的需求侧资源有效转化为稳定可靠的系统调节能力。
  • 加速电网系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广泛部署智能电表与传感设备,并深度应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电网运行与电力调度。此举旨在实现精准的需求侧响应,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平滑负荷曲线,有效缓解电网的瞬时高峰压力。
  • 有序推动分布式能源与储能设施的规模化发展。鼓励“新能源+储能”模式在工业、商业及公共设施等多场景下的融合应用。微电网,绿电直连等作为重要发展方向,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可在主网发生故障时提供本地化电力备份,从而极大提升供电可靠性。政策层面需出台有力措施激励技术创新与产业投资,吸引社会资本,为系统转型注入持续动力。
  • 加强跨区域电网的互联互通与互济能力。提升区域间的电力交换容量,实现不同地区间电力资源的优势互补与紧急事故支援。这不仅能增强电网的整体运行可靠性,亦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跨区消纳的关键基础。

全球性的挑战同样映照在中国的发展图景中。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今年7、8月份,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均突破万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8.6%和5%。强劲的经济社会活力下,也对电力保供与系统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球脱碳背景下,电力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当前危机本质是新旧能源体系交替的 “阵痛期”。破局的关键,在于以分布式能源、电网数字化、跨区域互联破解传统模式瓶颈,再通过政策、市场、国际合作的协同,推动电力系统从 “被动保供” 转向 “主动可控”,这既是应对当下挑战,更是为未来能源安全筑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