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AI 在新能源领域应用仍处初级阶段,面临多重障碍:一是投入不足、应用保守,仅 1% 的能源专利涉及 AI,以 AI 为核心的能源初创公司占比仅 2.3%,远低于生命科学与农业;二是数据壁垒(数据少、质量差)、数字化基础设施落后、能源与 AI 复合型人才稀缺,及行业对变革的谨慎态度,均延缓 AI 落地。
但 AI 还没 “全力输出”,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6年,能源领域对AI的需求将较目前翻番。AI算力能耗激增,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智慧电力系统的支撑。AI 并非万能,但却是解锁新能源未来的关键。随着技术迭代与瓶颈突破,AI 将持续赋能新能源行业,加速能源系统向清洁化、高效化、智能化转型。
首页 » 人工智能+新能源:加速增长的电力系统
人工智能+新能源:加速增长的电力系统
当人工智能(AI)的计算成本持续下降、数据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核心技术迭代突破,这个曾被视为 “高精尖” 的技术,正像 19 世纪初的电力一样,成为重塑各行各业的通用技术。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AI更深度赋能制造业属性更强的新能源领域,从光伏、风电、储能的材料研发,到产品制造、电网调度,均是推动新能源突破规模瓶颈的核心力量。
破解材料难题:让新能源研发快上 “N 个量级”
新能源技术突破依赖材料升级,传统研发从实验室到工业化需漫长试错周期,严重制约落地效率。AI 驱动科学发现(AI for Science)可通过算法模拟材料特性、预测应用效果,将传统需数代人攻坚的周期压缩至数年甚至数月。
研究人员借机器学习对数千种材料高通量筛选,锁定目标后结合科学仿真与自动化实验验证性能、优化工艺,实现降本提效。以钙钛矿材料为例,其理论转化效率可突破硅基太阳能极限,生产能耗仅为传统材料的 1/10,是光伏降本关键;其潜在结构超万种,通过AI 模拟量子特性筛选潜力结构,再指导实验室测试,使发现速度提升数个量级。在储能电池领域,AI 也在加速电极、隔膜材料优化及电池设计,推动储能技术迭代。
降本增效:让新能源制造从 “实验室” 走向 “千家万户”
新能源产业化的核心是将实验室创新转化为大规模低成本量产。现代储能电池智能生产基地为数据密集型场景,单厂日均产生千万级数据点,涵盖温度、材料纯度、设备参数等信息。AI 通过实时分析这些数据,可精准识别工艺偏差并提前预警产品缺陷,同时预测设备故障、安排提前维护,避免生产线停工,最终提升良品率、降低制造成本、控制商业化风险,为新能源产品走向大众市场奠定基础。
在供应链端,AI 还能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地缘政治风险等不确定性,动态调整采购、生产与物流计划,提升产业链稳定性与成本竞争力。
优化系统运行:让电网更 “聪明”
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后,其出力的间歇性、波动性增加电网调度难度。AI 通过精准预测与智能调控推动电网智慧化:基于气象卫星、雷达数据及历史发电记录,AI 可精准预测未来数小时至数天的风电、光伏功率、新型储能容量,构建新能源与配建新型储能广域协同优化控制、储能电站智能评估、智慧运维决策支持、全生命周期安全等应用体系,提升绿电消纳能力,减少 “弃风弃光”,国网配网调度机器人已实现从 “人工决策” 到 “秒级响应” 的跨越。AI 故障检测系统能快速定位故障点,将停电修复时间缩短 30%-50%;通过远程传感器与算法还可 “动态提升” 输电线路容量,无需新建线路即可释放额外输电能力。此外AI可以赋能电力市场交易优化,2024年,虚拟电厂通过AI算法聚合分布式储能资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欧美试点项目收益提升20%。
当前 AI 在新能源领域应用仍处初级阶段,面临多重障碍:一是投入不足、应用保守,仅 1% 的能源专利涉及 AI,以 AI 为核心的能源初创公司占比仅 2.3%,远低于生命科学与农业;二是数据壁垒(数据少、质量差)、数字化基础设施落后、能源与 AI 复合型人才稀缺,及行业对变革的谨慎态度,均延缓 AI 落地。
但 AI 还没 “全力输出”,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6年,能源领域对AI的需求将较目前翻番。AI算力能耗激增,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智慧电力系统的支撑。AI 并非万能,但却是解锁新能源未来的关键。随着技术迭代与瓶颈突破,AI 将持续赋能新能源行业,加速能源系统向清洁化、高效化、智能化转型。
推荐阅读
更多新闻 >>
媒体关系:media@wevie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