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09-02 0 Comments

烽火中的电力坚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2025-09-02

《中国电力工业》中记载,1936 年末全国发电容量达 136.59 万千瓦(不含台湾地区)。当时的电力工业布局呈现显著失衡特征,设施多依附于沿海沿江工业集群,西南、西北地区则呈 “少而小” 的分散状态;能源结构以火电为绝对主导,水电装机占比不足 1%。

▲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电力公司江边电站外景

1937 年 7 月 7 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南京、武汉等工业重镇相继沦陷。宁、沪、杭沿线的电力工业如戚墅堰电厂、南京下关电厂等遭敌机轰炸后,发电设备几乎毁于一旦。日军随即实施 “一元化统制”,对占领区电力企业强制兼并:上海闸北、杨树浦、南京下关等电厂或毁或被掠。

作为战争核心能源支撑,电力直接决定军工生产与战略运输能力。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迅速启动紧急内迁计划,组织电力技术人员牵头实施设备转移:将汉口、沙市、宜昌、长沙、湘潭、常德等地共计 2.5470 万千瓦发电设备拆解迁移,团队沿途克服日军轰炸、道路损毁等多重阻碍,最终将设备安全运抵西南后方;对于杭州、广州、武汉等地无法撤离的电厂设施,则实施就地炸毁。

随着战时政治文化中心南移,昆明成为国际援华战略物资集散地,自 1938 年起,大批工厂迁至此地,军工生产与物资转运的集中催生用电需求激增。最终利用内迁的临近战区发电设备,于 1939 年建成昆湖电厂,缓解了电力紧张局面。

然而日军的轰炸从未停歇。1941 年 7 月 20 日,日军空袭昆湖电厂,造成 20 余名人员伤亡。为保障电力持续供应,中国电力人在宜良与嵩明两县交界处的喷水洞矿区,建成了我国首座防空避弹火电厂。该电厂装机 2000 千瓦,依托煤矿坑口的山洞地形形成天然防护,持续为昆明的工业生产提供电力支撑。

▲ 昆湖电厂历史图片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前,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余 292 万千瓦。如今,中国电力工业已实现历史性跨越。截至 2024 年底,全国装机容量达 33.5 亿千瓦,年发电量 10.09 万亿千瓦时,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特高压线路电压等级全球最高、里程最长;新能源并网规模全球领先,光伏装机超 10 亿千瓦;水力发电装机规模、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均位居世界第一。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到9491万千瓦,成为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的重要手段。全国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达 99.924%,构建起全球最稳定的电力供应体系。

回望 80 载风雨历程,如今的中国电力工业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依托强大的电力实力,我国正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向着更绿色、更坚韧、更智慧的方向迈进。新一代中国电力人携手并进,共同致力于让电力更好地服务千家万户,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这是对烽火岁月中电力坚守者的精神传承,更是从百年沉沦中见证民族觉醒力量的生动体现,让电力之光始终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