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gument in favor of using filler text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If you use real content in the Consulting Process, anytime you reach a review
首页 » 绿色之下,我们为什么要能源转型
十年前,我们谈论能源安全时,还停留在以可支付得起的价格获得充足的能源供应。在今天,能源安全已经演变成一个更为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
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2024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47.6亿吨。但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和技术,理论上全国煤炭资源可采年限约为43年。然而,环境约束日益严格,加上煤矿资源的回采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导致实际上,中国目前人均煤炭资源量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可以说,“富煤”仅相对于中国的油气资源而言,而更严峻的挑战来自海上——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74%和42%,我国海上石油运输绝大多数来自波斯湾,经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马六甲海峡通道两个运输咽喉,地缘政治波动直接威胁能源输入稳定性。
中国的能源安全是从多维度承压的,除了降低对外依存度,还需要面对极端天气频发的风险,暴雨、暴雪等灾害可能导致输电线路中断,高温干旱则影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严重冲击能源生产和供应链条。2023年的极端气候就导致水电发电量同比下降了22.9%。
在此之外,新经济负荷对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芯片制造单条生产线断电损失可达数亿,生物反应器需要不间断电源提供精准温控,人工智能更是名副其实的“吞电巨兽”……这些未来产业对供电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已远超传统工业整整一个量级。
如今,能源安全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石。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7月23日就清洁能源问题发表讲话中提到,世界正处于能源新时代的拐点 ——2023 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已达 2 万亿美元,较化石燃料多出 8000 亿美元,十年间增长近 70%。在这一趋势下,基于中国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推进转型,不仅是履行气候承诺,更是顺应全球能源权力重构的必然选择:太阳能成本已较化石燃料低 41%,海上风电低 53%,91% 的新可再生能源成本低于最便宜的化石燃料。这种转型不是负担,而是抓住 21 世纪最大经济机遇的关键 —— 中国清洁能源行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已达 20%,远超全球平均水平。这是关乎国家生存与高质量发展的自我革命,更是在能源主权争夺中占据主动的战略抉择。
2010-2024 年,太阳能光伏总安装成本(TIC)下降 87%,陆上风电下降 55%,海上风电下降 48%,而我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潜力巨大,看似具备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的技术与经济基础,但拥抱新能源也不是坦途。首先,时空波动性显著, 风电“看天吃饭”,出力日内大幅波动;光伏“仰仗阳光”,天气影响巨大。极端气候下,传统电网的调节能力捉襟见肘;其次,电网适配性存在缺口,新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之间的跨区输送能力不足,导致部分新能源电力无法有效消纳;另外还有储能技术面临临界点,能够应对连续多日无风无光极端场景的中长时间尺度储能在目前的配套储能的占比极低,也是保障稳定供电的最后一块短板。
因此,构建立体化能源保障体系,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我们期待的“绿色、可持续、安全”的能源未来,不会凭空而来,要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为亿万家庭的安稳生活提供保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识与行动。
更多新闻 >>
首页 » 绿色之下,我们为什么要能源转型
绿色之下,我们为什么要能源转型
十年前,我们谈论能源安全时,还停留在以可支付得起的价格获得充足的能源供应。在今天,能源安全已经演变成一个更为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
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2024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47.6亿吨。但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和技术,理论上全国煤炭资源可采年限约为43年。然而,环境约束日益严格,加上煤矿资源的回采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导致实际上,中国目前人均煤炭资源量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可以说,“富煤”仅相对于中国的油气资源而言,而更严峻的挑战来自海上——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74%和42%,我国海上石油运输绝大多数来自波斯湾,经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马六甲海峡通道两个运输咽喉,地缘政治波动直接威胁能源输入稳定性。
中国的能源安全是从多维度承压的,除了降低对外依存度,还需要面对极端天气频发的风险,暴雨、暴雪等灾害可能导致输电线路中断,高温干旱则影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严重冲击能源生产和供应链条。2023年的极端气候就导致水电发电量同比下降了22.9%。
在此之外,新经济负荷对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芯片制造单条生产线断电损失可达数亿,生物反应器需要不间断电源提供精准温控,人工智能更是名副其实的“吞电巨兽”……这些未来产业对供电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已远超传统工业整整一个量级。
如今,能源安全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石。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7月23日就清洁能源问题发表讲话中提到,世界正处于能源新时代的拐点 ——2023 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已达 2 万亿美元,较化石燃料多出 8000 亿美元,十年间增长近 70%。在这一趋势下,基于中国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推进转型,不仅是履行气候承诺,更是顺应全球能源权力重构的必然选择:太阳能成本已较化石燃料低 41%,海上风电低 53%,91% 的新可再生能源成本低于最便宜的化石燃料。这种转型不是负担,而是抓住 21 世纪最大经济机遇的关键 —— 中国清洁能源行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已达 20%,远超全球平均水平。这是关乎国家生存与高质量发展的自我革命,更是在能源主权争夺中占据主动的战略抉择。
2010-2024 年,太阳能光伏总安装成本(TIC)下降 87%,陆上风电下降 55%,海上风电下降 48%,而我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潜力巨大,看似具备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的技术与经济基础,但拥抱新能源也不是坦途。首先,时空波动性显著, 风电“看天吃饭”,出力日内大幅波动;光伏“仰仗阳光”,天气影响巨大。极端气候下,传统电网的调节能力捉襟见肘;其次,电网适配性存在缺口,新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之间的跨区输送能力不足,导致部分新能源电力无法有效消纳;另外还有储能技术面临临界点,能够应对连续多日无风无光极端场景的中长时间尺度储能在目前的配套储能的占比极低,也是保障稳定供电的最后一块短板。
因此,构建立体化能源保障体系,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我们期待的“绿色、可持续、安全”的能源未来,不会凭空而来,要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为亿万家庭的安稳生活提供保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识与行动。
推荐阅读
更多新闻 >>
媒体关系:media@wevie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