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03-12 0 Comments

沙间绿意浓,这里有一道新式沙障

2025-03-12

我国作为全球范围内荒漠化问题最为严峻的国家之一,正面临着极为紧迫的生态环境挑战。2024 年,内蒙古在防沙治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日均治沙面积达 6 万亩,刷新了历史纪录。内蒙古作为全国防治荒漠化的重点区域,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以及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治沙工作的核心目标在于遏制沙漠扩张,逐步在这片荒芜之地恢复生态系统,使其重焕生机。

在长期治理沙漠化的实践中,人们探索出了多种有效的治沙方法,其中沙障工程、化学固沙以及植物固沙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几种。沙障工程通过设置机械沙障来阻挡风沙的侵袭,保护土壤不被侵蚀;化学固沙则是喷洒化学药剂来固定流沙,提高土壤的抗风蚀能力;而植物固沙则是通过种植植物,有效地固定流沙,改善生态环境。

近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兴起了光伏治沙技术,结合了光伏发电与植被恢复,在此基础上升级的 “草光互补”,通过在地面种植草场,再在草场上空搭建太阳能发电装置,实现了草原与空间的双重利用。草场作为地面植被,能够有效防止土壤侵蚀,遏制沙漠化进程。公益项目中赫赫有名的梭梭、柠条,还有中草药里的甘草、肉苁蓉等,都可以种在光伏板下的空间中,还能给当地畜牧业提供牧草资源。而太阳能发电装置则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转化为电能,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能源。

然而,太阳能发电固有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给电能的高效储存和精准调节带来了巨大挑战。内蒙古也引入了储能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通过将光伏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电能存储长时储能系统中,能够在光照不足或用电高峰时段释放电能,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充分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长时储能技术与光伏治沙技术相互协同,共同完善了整个能源利用与生态治理体系。

去年包头市也被正式确定为荒漠草原区域探索 “草光互补” 模式的试点地区,不仅为内蒙古的治沙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25 年开春,内蒙古启动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合龙”工程,计划利用半年时间补齐1856公里防沙阻沙带的最后缺口。相关数据显示,我国 53% 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已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累计净减少 6500 万亩,2024 年我国人工林面积更是连续 15 年位居全球首位……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人在治沙事业上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相信在各方的持续努力下,这片曾经饱受风沙肆虐的荒芜土地,必将重新披上郁郁葱葱的绿装,逐步恢复为广袤无垠的草原。